文化

News Center
navigation

宜兴青瓷历史

点击: 4,228 次

 

纵观历史,许多艺术品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甚至承载着一段文化的兴衰。地处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的宜兴地区,早在65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先民们就开始制陶,据宜兴归径古遗址骆驼墩等处文物普查发现的大量古文化遗址,就表明了这一点。据《江苏省志·陶瓷工业志》载:“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江苏境内开始生产‘原始青瓷’。”上世纪50年代末,南大教授与南博考古工作者首先在距丁蜀镇西南约3.5公里处的均山附近发现三处晋代窑址。上世纪70年代,宜兴境内考古发现的汉代和六朝早期青瓷古窑址、古窑群的大量发掘,进一步揭开了宜兴古代青瓷的神秘面纱,宜兴成为中国青瓷的重要发源地,其烧造年代大都在东汉、三国、两晋或六朝前朝。

 

 

宜兴早期青瓷有碗、盂、罐等器,制作日益精细,形制多样,通体施釉,釉层较厚,釉色灰青,烧制技术已日趋成熟。宜兴青瓷源渊流长,从已公布的资料看,宜兴周墓墩出土的两件有确切纪年的青瓷器,足以为证。一件为西晋元康七年(公元297年)的青釉镂孔香薰,形制优美,青釉闪灰泛黄,釉面有颗粒粘痕;另一件为西晋永宁二年(公元302年)的青釉神兽尊,形制生动,刻划精美,现藏南京博物院,以其国宝级的身份,见证了宜兴青瓷在当时所作的重要历史贡献。

 

 

我国青瓷由原始青瓷演变而来,宜兴早期青瓷在东汉就已出现。随着南朝的灭亡,江南地区的制瓷业一度衰落,但自中唐开始,浙江越窑和宜兴青瓷又先后恢复,至晚唐、五代进入繁荣期。唐代,精美的宜兴青瓷制品已是名满天下,成为皇家御品。清代诗人陈维崧曾以“白甄家家哀玉响,青窑处处画溪烟”来形容宜兴当时烧造青瓷的盛况。到了北宋,瓷质细腻、釉色如玉的宜兴青瓷声名鹊起。却恰逢战乱,大批制作青瓷的能工巧匠跟随南迁,至五代,由于缺乏瓷土等多种原因,宜兴青瓷一度衰落失传。无怪乎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在上世纪3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三次访问宜兴后,在其所著《瓷国游历记》中记述:“浙江北部从德清直至绍兴是著名越窑变迁的路线,我则认为很可能越窑的起点应该是德清以北不远的的宜兴。我们见到的那座(宜兴)晋窑可能是由于燃料运输困难被迫停烧的。浙江越窑迁往福建边界的龙泉山区,也可能是由于类似的原因。”考古发现宜兴青瓷自汉至宋,期间虽然兴衰交替,仍绵延数千年窑火不断,直至北宋初年才告衰落,并因工艺失传,乃至彻底烟灭。

 

 

南宋以后,造成宜兴青瓷中断的原因:一是受到原料条件的限制,在当时宜兴地区还没有发现优质的瓷土。二是宜溧山区成为抗金前线,宜兴青瓷生产逐渐衰落。三是当时瓷器生产水平发生变化,有“官窑”之称的浙江龙泉青瓷以及江西景德镇的青白瓷占据江南市场,宜兴青瓷难以生存。四是宜兴地区以均陶为代表的日用陶勃兴和紫砂陶问世,迫使青瓷退出窑场,从而出现之后约800年的断层。

 

 

断代后的宜兴青瓷兴起于1960年,周恩来总理作出“要尽快发展恢复祖国的名瓷”这一重要指示。1961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于3月下达《宜兴青瓷的恢复试制及其工艺研究》科研项目,由江苏省陶瓷研究所和宜兴耐火电瓷厂联合进行研究和恢复失传已久的青瓷。

 

 

1963年,宜兴青瓷正式恢复试制成功,此后仿官哥窑器纹片釉也试制成功。宜兴青瓷成为唯一复烧成功的原越窑系青瓷,最好地继承、发展了越窑“色青、如冰、似玉”的特点。

80年代初,宜兴青瓷已是翘楚,吸引了一批著名的艺术家及专家学者,如韩美林、王则坚、陈若菊、张守智等,他们纷纷来到青瓷厂从事创作。

 

在他们的参与下,青瓷艺人将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到青瓷工艺品的创作之中,拓宽了青瓷造型、装饰的表现力及艺术观赏性,从而使宜兴青瓷作品在国内大展中频频获奖。

 

1981年7月,宜兴青瓷首次远销美国,”东方的蓝宝石,精湛的碧玉器”之赞语由此而来。

 

1984年,又为团中央承制”方线尊”、”鱼形”、”凤尾”、”玉耳”等5种”仿哥窑纹片釉”花瓶3500件,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日本青年友好联欢团。1985年3月,青瓷仿哥窑纹片釉花瓶再次作为中国青年访日代表团的礼品,赠送给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1987年,宜兴青瓷厂试制成功了高档成套青瓷艺术餐具,首批产品进入了上海静安希尔顿酒店。

 

1988年到1992年,青瓷厂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鼎盛时期,青瓷工艺品被外交部、文化部定为国家礼品,产品远销54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位居全国之首,成为国内最具代表的现代青瓷之一。当时江苏宜兴和浙江龙泉并称为中国青瓷两大产区,在宜兴陶瓷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有生机也有消亡。30年间,在国民经济转轨的新形势下,与全国各地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厂类似,国有的宜兴青瓷厂面临机制、市场、生产成本、管理等方面的严峻挑战。

 

曾创造出无数奇迹的宜兴青瓷厂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因体制和机制的原因连年亏损,1998年最终宣告破产,宜兴青瓷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再次被中断。

 

2007年,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青瓷制作技艺”省级代表传承人谈志坚先生痛惜宜兴青瓷的断代凋落,基于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感,为复兴传承宜兴青瓷,毅然肩负起了复兴宜兴青瓷的重任。在他的带领下,收购原国营青瓷厂破产后的部分厂区,历经数百次的试验,终于,宜兴青瓷在原址再次得以恢复。

 

2014年10月,新的青瓷传承创新基地“谈青窑艺”正式落成。集宜兴青瓷生产研发、创作体验、高校实训、大师带徒及历史收藏、展示营销为一体的“谈青窑艺”,成为宜兴工业旅游的新名片。

返 回